星雲大師與青年戒子接心

7月15日晚間七時,星雲大師於佛光山如來殿與本期「短期出家修道會」戒子接心;與會中,另有來自全省參與「全國教師生命研習營」的教師們。

星雲大師將時光拉回83年前出生的揚州,再將時空接回60年前的台灣,簡述自己生平後,再由慈惠法師代眾發問。

天災從何而來,應如何面對?大師說:「意業就是行為,要消災免難,必須先改造人心。」世間有許多因果是不能違背的,雖然世間無常、四大苦空、國土危脆,但只要信心不倒,不怕苦難,就有希望。大師接著談到「死」,他說:「人的死與信不信宗教無關。」死就如同種子埋入泥土後再生,許多高僧都將生死當成是一場遊戲,有的人活著時,就要弟子舉行祭拜儀式,有頭下腳上而死的,有死給大家看的,大師要大家看淡生死,「生了會死、死了會生」是永不止息的,若能參透生死,就能夠自在。

進入佛門一定要出家和吃素嗎?大師說:「出不出家,只是穿的衣服不同而已,有些人身出家,但心不出家;有些人心出家,身未出家;還有些人身心都出家。」大師以四大菩薩為例,說明觀世音菩薩、普賢菩薩、文殊師利菩薩都是現在家相,只有地藏菩薩現出家相,所以進入佛門,不一定非得出家,應順其自然;至於是否吃素,大師簡約回答:「佛教不是素食的,吃素是因『見其生,不忍見其死;聞其聲,不忍食其肉』。」

一般人眼中,出家生活就只是青燈古佛,大師會不會覺得枯燥乏味?大師不加思索回答說:「沒有想過。」大師表示,自己沒有物質的欲望,所以對任何事都不會患得患失,小時候的他也是很頑皮的,提到「拜佛」,他覺得很舒服,因為能達到忘我的禪悅法喜中。

佛光山有1千多名出家眾,都在做些什麼?大師回答:「人盡其才,物盡其用。」有思想的就可以著作;口才好的就講經;慈悲心重的就可以當殿堂的知客或當家;身體比較差的,就可以照顧花草,在佛光山每個人都有立足之地,必須因材施教,發揮性能。

佛光山叢林學院在家眾畢業後,有何出路?大師說,讀佛學院只有少部分的人會出家,大部分會回歸社會,組織家庭,與會現場就有一位第二屆叢林學院畢業的校友,將女兒送進佛學院讀書,大師覺得那樣也很好,雖然沒有出家,但彼此的心還是會與佛光山緊密相連,有的自己開旅行社或從事導遊工作,出國很方便。

大師之所以能有今日成就,全因擁有「勤勞」的性格,他自述自己沒有假期,做事很快,且講究速度,一天可做五個人的事,所以人生可以三百歲。大師說,人生最大的力量來自於「忍耐」,他認為,要先忍之於口,再忍之於面,最後忍之於心,要青年戒子們,用一顆歡喜的心,去感恩所有的逆境。星雲大師並勉勵所有年輕戒子都能夠發揮生命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