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間社記者 梅小青 香港 報導】
如果你自己遇上自己會看見甚麼?是自己的本來面目。「當觀自在遇上觀世音」會看見甚麼?《心經》與《普門品》又有甚麼關係?
由國際佛光香港協會主辦,菩提分會及校友分會協辦的「美化人生佛學講座」,9月26日佛光山弘講師永文法師在佛香講堂主講「當觀自在遇上觀世音」,逾400 位信眾同沾法喜。
因為星雲大師的一句話`:「將觀世音菩薩在人間的精神拍攝出來。」成為妙文法師將《普門品》的經義轉化為連續劇「觀世音」的動力。這次佛學講座首次透過影像來閱讀「觀世音」,劇中以《心經》的「般若」來探討《普門品》的「慈悲」。
講座中,永文法師以拍攝過程的幕後小故事,帶出如何在人間發揚慈悲的精神,加強了大家學習「觀自在」的信心,風趣幽默的演繹,獲得全場笑聲。
「《心經》是《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的中心思想,廣為人熟悉;〈普門品〉是《大乘妙法蓮華經》其中一品,流通最廣。」永文法師指出,《心經》所提到的「觀自在」是玄奘大師根據菩薩所修行的功力,從果地的德行而名命;菩薩以耳根修道法尋聲救苦,所以旭摩羅什大師命名為「觀世音」。《心經》裡所探討的般若思想是自覺,而〈普門品〉所發揚的慈悲精神是行佛,兩者解行並重,是相通的。大師所提倡的「自覺與行佛」,就是要發掘自我的般若本性。
「在生命的過程中,誰能令自己真正成長?是自己的父母、情人和敵人。」永文法師提醒說,看劇要看出劇的價值所在,從「觀音老母」、「魚籃觀音」、「觀音妙緣」讓你發現「觀自在」能帶出 :真理的價值、無常的可貴、慈悲的真義和神通的真相。教導你如何坦然面對無常的來臨,如何才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。
永文法師進一步詮釋說,劇中的老和尚代替了觀世音菩薩在人間說法,發揚了慈悲的精神,救渡眾生。最重要是能學習觀世音能「觀人自在 觀事自在 觀心自在」,只要對菩薩的信心堅定不移,遇到任何境界都是自由自在的。只要對菩薩的信心堅定不移,遇到任何境界都是自由自在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