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星雲大師的熱情邀約,「當代傳奇藝術總監」吳興國和「太古踏舞團」舞蹈家林秀偉伉儷,十九日在佛光山舉行專題講座,暢談跟佛教的因緣,更一起細數吳興國「京劇生涯的悲歡歲月」。吳興國舉手投足間,唱作俱佳,豐富的表情、俐落的動作、靈動的眼神,引領著台下500多人,一窺傳統、優雅的京劇藝術。
星雲大師讚歎吳興國和林秀偉是「台灣的國寶」,他們人文精神的創作和人道關懷的演出,就是「真善美」的藝術。
林秀偉受寵若驚的說,她從國小、中學到大學的旅行,都是到佛光山,自己也深深被佛光山充滿藝術美學的建築撼動。她指出,在追求藝術成長過程中,面對困難、障礙、挫折時候,就會向佛法求助,並從佛法中看到明燈;同樣的,吳興國在戲劇創作時,也一心向佛,這個福份護佑著他們成就今日的機運。
「我很洋派又學舞蹈,根本不懂京劇,直到進入雲門舞集後,林懷民要求舞者欣賞京劇後,才開始迷戀。」爽朗的林秀偉,坦率地述說認識京劇的原委。後來跟吳興國談戀愛後,更為之著迷。
經過林秀偉暖場後,個性靦腆的吳興國,才開始口沫橫飛地描述他與京劇悲喜交加的歷程。隨著故事情節,渾身是戲的他,透過京劇「唱念做打」,動靜間轉換各種不同角色,忽而是串場的「跑龍套」,轉身變成英挺威武的武生,再回頭成為飽嚐風霜的老生,坐下後又換成忸怩作態的青衣,唯妙唯肖的藝術表演,讓台下觀眾目不暇給,大為驚歎,忍不住熱情鼓掌。
「進復興劇校的前三年,我都只能在舞台上『跑龍套』。」吳興國重拾學戲的艱辛時光說,他每天清晨四點半就被棍子從床上打醒,還得為保持身材而緊繫腰帶;起床後,跟著老師到有山有水的地方「吊嗓子」,然後回校練習翻筋斗的「氈子功」和倒立20至30分鐘。直到第四年時,因他「跑龍套」走起來虎虎生風,才被一位老師發掘,力薦練武生。
練武生後,吳興國發現受打挨罵的次數逐漸減少,練功更不敢懈怠。登場演第一齣戲的主角時,又受到熱烈掌聲刺激,從此非常專注地詮釋武生的角色,例如扮演「三國演義」的趙雲時,他就會思考邁步動作、表情神態要怎樣表現才有份量?
劇校畢業後,吳興國驀然驚覺國劇的觀眾已大幅減少,轉而投入雲門舞集。
27歲,吳興國遇見陸光國劇隊的京劇名家周正榮,願意教他「老生」戲;他內心掙扎了很久,由於無法割捨京劇,便磕頭拜周正榮為師,正式學「老生」;這一待就是13年,也學會了「擊鼓罵曹」、「捉放曹」等知名的京劇老生傳統戲。
為讓人充分了解中國傳統的「老生」戲,吳興國當場表演了一段「擊鼓罵曹」。他扮演擊鼓大罵曹操的名士禰衡:「汝不識賢愚,是眼濁也;不讀詩書,是口濁也;不納忠言,是耳濁也;不通古今,是身濁也;不容諸侯,是腹濁也;常懷篡逆,是心濁也!……」他的唱腔、念白聲色俱厲,字字擲地有聲,將封建社會「名士」鮮活地重現。
「歷史是人生的片斷,舞台是回顧人生展演的道場。每一齣戲,都在回溯人生百態。」吳興國認為京劇舞台和佛教道場沒差別,出將入相走一回,下台都是「空」。他非常認同星雲大師「空」的哲學――空,宇宙才能有星球;如果腦袋「不空」,就裝不進智慧。
吳興國曾經投入8年時間,大膽地改編諾貝爾獎名著「等待果陀」,將一心等待果陀出現的兩位老人家的心境,用近似昆曲唱腔「光陰似水靜悄悄,莫要催促,莫要傻笑,一轉眼,一剎那,雲散煙消,莫奈何,空渺渺……」淋漓盡致地描繪「空」的意象。
透過重新創作京劇,吳興國決心穿越時空,為傳統、現代和東西方藝術作品搭建一座橋,透過藝術表演傳承給下一代,也讓自己的生命更充足。
【人間社記者趙莒玲 大樹報導】